““工匠精神”的定义
所谓“工匠精神”,是热爱你所做的事,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;第二就是精益求精,精雕细琢。在日本人的概念里,你把它从60%提高到99%,和从99%提高到99.99%是一个概念。他们不跟别人较劲,只跟自己较劲。在日本的职场中,用得多的一个词是体现“工匠精神”的“本份”,就是把手头正在做的事,做透了,这是本份的,也是必须的。
“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
1、精益求精。注重细节,追求完美和极致,不惜花费时间精力,孜孜不倦,反复改进产品,把99%提高到99.99%。
2、严谨,一丝不苟。不投机取巧,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,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。
3、耐心,专注,坚持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,因为真正的工匠,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,无论是使用的材料、设计还是生产流程,都在不断完善。
4、专业,敬业。“工匠精神”的目标,是打造本行业优质的产品,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。
““工匠精神”的对象
“工匠精神”这个概念,肯定不仅仅是手工业的工匠,才可能具有的精神。社会的发展导致分工越来越细,也越来越扁平化。一线员工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技术工程师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管理者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决策领导也需要“工匠精神”。并且,跨越具体的人,企业层面,社会的方方面面,同样是都需要“工匠精神”。
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授
“一切手工技艺,皆由口传心授。”首席鞋匠夏奈尔认为。“工匠精神”特质的培养,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,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,所无法承载的。因此,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授,重要依靠的是以身作则式言传身教的榜样传承,不能简单地以文字记录,以程序指引。也就是说,要弘扬,要传授,就必须要有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积淀来支撑,缺少这个重要前提,虽能形像,但绝无神似。
““工匠精神”的现实意义
“工匠精神”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。当今社会心浮气躁,追求“短、平、快”(投资少、周期短、见效快)带来的即时利益,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。因此企业更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。当其他企业热衷于“圈钱、做死某款产品、再出新品、再圈钱”的循环时,坚持“工匠精神”的企业,依靠信念、信仰,坚定产品的不断改进、不断完善、不断精致,终,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,就能成为行业市场的骄傲。“工匠精神”的弘扬、坚守,无论成功与否,这个过程,完完全全是脱俗的、也是正面积极的。
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,为什么搞不好?原因虽然很多,但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,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“工匠精神”。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,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,更具有“工匠精神”。当然,企业不能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本式管理。客观而言,日式管理值得学习的是一种精神,而不是具体做法。这种精神就是“工匠精神”。
将来,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体是企业,而企业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先进、服务优秀、质量可靠。而我们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弱的,尤其是后者。我们对工艺与制造,还没有提到像德国、日本一样重要,它的标志是我们具有“工匠精神”的优秀工人和管理者太少。
对比德国、日本,我们要更加重视技师文化的建设,给他们合理报酬和激励,科室员工、后勤保障……,都是一种特殊的技师,我们都要关怀。只有我们的方方面面都能后继有人,我们的质量才能持续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
长久以来,正是由于缺乏“工匠精神”,不能保持对精品的坚持、追求和积累,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,企业发展之途充满棘荆。这种缺乏,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,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。所以,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,重塑“工匠文化”,重提“工匠精神”,是个人和企业生存、发展的必经之路。